我国近年来采取遏制抗生素耐药综合治理策略并取得了积极成效,但部分常见微生物耐药问题仍在加剧,这一情况在全球都具有普遍性。《柳叶刀》9月16日刊载的一篇论文警告,预计2025~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3900万人因抗生素耐药而直接死亡,1.69亿人间接死亡,其中70岁及以上老年人尤需重视。
该研究基于1990~2021年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5.2亿人的数据,发现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人的死因与抗生素耐药有直接关系,间接关联死亡人数年均达471万。5岁以下儿童因抗生素耐药而死亡的人数下降了50%,70岁及以上老人的死亡人数增加逾80%。如不采取措施,今后几十年相关死亡人数将继续增加。对此,研究建议加强感染预防,及时接种疫苗,尽量减少对抗生素的不当使用,加大力度研发新抗生素。
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细菌、真菌,其中常见的包括头孢菌素类、青霉素类等。细菌要想在抗生素的攻击下存活,必须改变自身的性质和状态。改变后的部分细菌掌握了逃脱抗生素攻击的能力,成为了耐药菌,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。
据了解,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。一是抗生素滥用。现代社会抗生素价格较低且易于获取,不对症、超时、超量等不规范使用可能导致部分耐药菌存活并繁衍,产生大量耐药菌株,甚至产生“超级细菌”。二是养殖业大量使用抗生素,加剧了环境中耐药菌的扩散。
耐药性的威胁对70岁及以上老年人格外严重,原因在于:1.免疫功能下降。老年人的抵抗力较低,更易感染细菌。此外,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,导致感染后的治疗更困难。2.多次或长期住院治疗。老年人如果频繁接受医疗干预,如住院治疗、插管等侵入性操作等,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。3.抗生素暴露史。老年人一生中可能经历多次抗生素治疗,频繁的抗生素暴露不仅可能导致体内菌群失衡,还易筛选出耐药性更强的病原体。赖永继表示,只有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,才能减少耐药性的产生,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。
不随意购买和自行服用抗生素。抗生素不是消炎药、感冒药,用抗生素治疗非细菌性炎症,不仅无效,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。抗生素是处方药,须经医生诊断是否要用以及用哪一种。
规范服用抗生素。不同抗生素有不同用法;不同感染部位、病原体、疾病严重程度,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也不一样。因此,应谨遵医嘱,不可盲目改变用药剂量和次数,或者自行停药。
预防感染很重要。老年人需要适当地加强锻炼,保证营养,提高自身的免疫力;流感季节,及时接种疫苗;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注意勤洗手、勤通风,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的几率,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,减缓耐药性的产生。